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

2013Taiwan Craft Competition


這件是蔡以信的作品,名稱為<現代與過去>,據聞創作者以三支腳的形象,表現出跳舞時雙腿的疊影.但我卻聯想到商代的青銅酒器--爵.

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

ART TAIPEI 2013


Mr. Lee / Tsunami.Shark

The title “Tsunami” is shock but the work soft likes a flower.
The material "stainless steel" is so hard but the image on it is so broken.

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

精品策略(Luxury Brand)


關於精品策略的思索


    文森.白斯汀(Vincent Bastien)認為精品應具備幾個條件,一為夢想(而非慾望);一為正面社會的象徵,且可為使用者創造地位;還有精品應有深厚的文化基礎,因為如果無法使人認識你的文化,就很難有機會成為精品(Luxury Brand)。此外,他也提到令他印象深刻的兩個臺灣品牌, 一為琉璃工房,一為較為漂亮複雜的法蘭瓷。他認為,若要國際化,應以精簡為之。因為簡單更容易與人們分享你所創造出來的品味。再者,產品也必需有令人崇尚的特色。
最後,他也提到自己對臺灣的印象,是融合了日本(乾淨)、中國、與法國(美景、美食,L’art de vivre)等的特色。他在訪談中提到的一句話,即「臺灣人的問題就是: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誰,那就不可能有夢。」這句話,頗為中肯,也值得深思。

文森.白斯汀(Vincent Bastien
學歷:巴黎理工大學學士、巴黎高等商學院企管碩士、史丹佛商學院
經歷:法國玻璃集團聖戈班(Saint-Gobain)旗下香水包裝工廠執行長、聖羅蘭香水(Yves Saint Laurent Parfums)執行長、生技集團賽諾菲(Sanofi)美妝總裁、Lancel總裁、Cartier等;經常應邀赴中國講授品牌課程。
現職:巴黎高等商學院客座教授
著作:《精品策略》、《法國國家品牌白皮書》(應法總統薩克奇之邀所撰)

(參考資料:楊瑪琍、王一芝採訪,王一芝、林芳宇整理,<專訪LV前總裁文森.白斯汀﹣臺灣想打造精品,要先催生國家品牌>《遠見雜誌》,2013.10

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

書齋摘書:江振誠/初心

注意到江振誠的料理,並非是起於味覺,而是源自對其作品的視覺印象!
因此,對我而言,與其將他視為主廚,不如說他是藝術家來的適切 .
今天是母親節,意外地在書店翻閱到他的新作<<初心>>.原來,他的媽媽尚扮演其料理啟蒙老師的角色.在這個特殊的日子,有了如此的發現,令我好奇地開始閱讀此書.我認為,這本書,可以讓我們思考家庭教育對於個人特質形塑的重要性.如書中提到受日本教育影響的祖父母對於規矩的要求,以及與媽媽的美食猜謎等,皆對江振誠日後的料理之路,產生了相當的作用.以下節錄一些該書中發人省思的段落:
餐桌是可以被滿足的地方,直到二十歲離家獨自到法國學藝,我慢慢體會媽媽的用心,更深刻了解到餐桌上的美味時光,也是人生中最美妙的分享時光.(頁31)
食物不僅是食的物,還充滿深奧且迷人的學問.
料理不是把食材煮熟或用花稍高超的技巧,最重要的是在其中投注的感性,唯有用心做菜才可以讓吃飯的人感受到你的心意.(頁37)
法國人說這種鴨肉一定要搭配哪種酒,那麼肯定没錯,一定要這麼搭配.我就是透過這種強制的改造來重建我對食物的品味.從<一個到法國習藝的台灣人>逐漸變成<一個法國人>.(頁135)
就好像千里馬遇到伯樂,我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,但背後總有一股驅動力,不斷推動我往前邁進,鞭策我突破極限.(頁147)
不要忘記以前所學,而是進一步以過往所學為基礎,透過觀念的扭轉,發展出屬於自己風格的料理.(頁183)
我始終覺得,料理是一件很私密的事,一個人做菜給另一個人吃,就好比廚師與食材的接觸一樣,是非常親密的一種了解與信任.(頁194)
唯有用心去感受泥料或食材本身的紋理與質感,才能透過自己的技藝,給予它們最合適的面貌.將一塊軟泥捏製成最適合它特性的杯皿,將一種蔬果烹調出它與生俱來的滋味,這就是一種順應自然的哲學.(頁196)
我想廚師的終極目標,就是要用料理來說故事,讓品嘗這道料理的人有所感動,Enhance food.enhance experience(提升食物.提升體驗)!(頁206)
極具辨識度的創作風格:八角哲學
獨特殊Unique-獨特的組合,獨特的食材,獨特的料理方式.
質感到Texture-食物並非只有單一面向,而是可以表現多重面向.
記憶及Memory-食材或調味,使人回想起某一段記憶.
純淨Pure-食材原始的本味.
風土Terroir-地方的特殊風味.
鹽埔Salt-海洋的味道,不僅是醎味,更是一種深度.
南方South-南法風格.
技藝Artisan-以合宜的料理發揮食材的特長.
八角哲學深度表現了我的料理精髓,做菜對我來說,早就不只局限在技藝的表現,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,以及重新認識自我的方式.(頁212-217)

*人們願意出高價購得名畫,往往是因為這幅畫優美的意境,而非它作畫的材料;但大多數人花高價享受美食,卻是因為要追求高檔的食材,而非料理的內容和故事.我非常清楚,廚藝的真正價值不在於食材的價值,而是要做出料理的深度.(頁220)

初心就成了一種温柔的提醒,使我能享受的不只是那份成果,而是享受自己全心投入其中的過程,從甘苦交織的每一分鐘,挖掘無可取代的意義。(頁268)


江振誠畢業自淡水商工餐飲科,曾服務於台北多家五星級飯店,後來師承法國南部(Montpellier)感官花園(Le Jardin des Sens)的雙胞胎主廚雙子星兄弟(Jacques, Laurent).該餐廳多次獲得米其林三星.江並曾協助雙子星兄弟開拓與管理感官花園的亞洲分店.他目前在新加坡經營以其名字命名的餐廳Restaurant Andre

摘引自江振誠著,<<初心>>,台北:平安文化出版,2013.5

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

書齋摘書:法國餐飲Restaurants et restauration en France

序:法國將餐飲視為文化儀式,並將它轉化為生活的一種基本「技能」(savoir-faire)甚至是做為一位美食者(le bon vivant)應具有的基本「教養」(savoir-faire)。(吳錫德,頁5)

*歴史中的餐飲:

中古世紀﹣保衛社稷的中世紀貴賓們是打獵的能手:稀有及魔術般的香料、蜂蜜、與生俱來的長才,都是屬於富有人家的。某些失了威權的諸侯,則經營著農業及乾燥魚的產品。孔雀、野雉、天鵝及稀有鳥類的羽毛裝飾,只有在城堡主人或諸侯大公們的宴會中才能見到。(頁21)
文藝復興﹣新大陸的發現,玉米、四季豆、番茄、火雞及稍晚進口的洋芋,加劇了拉伯雷(Rabelais)學派對美食的研究發展。(頁22)
1467年,飲食界分成兩個系統:一個是燒烤肉商;一個是鍋煮肉商。人們在這兩種飲食店買了食品,再到調味料專賣店購買調好的調味醬,然後再到第三地點進食。善於製作餡餅的糕餅店老闆,也將糕點的烘培藝術化。(頁23)
1599年,亨利四世設立了名為「穿披風的廚師」同業團體。1708年,外賣菜館商也加入了此一組織。(頁24)
1582年開張的銀塔餐廳(Tours d'Argent),菜色已享譽全歐洲。(頁24)
十五世紀,好幾家餐館都掛著這個招牌:松果屋飯店(La pomme de pin),其中最有名的是位於巴黎西堤島上的朱貝里街,該店的遺跡在聖母院前空地的石穴中。許多作家皆曾光臨過。(頁24﹣25)
1765年,麵包商人在普利街(今羅浮街)開設了名為「鳥園」的店面,成為首家行號;這家店接待吃晚宴的客人,供應食客湯類食品,而且也給了熱的食品一個名字「雷氏都好」(Restaurant)。另一個字「雷氏都哈」(Restaurat)的意義是美味的食物。從此「雷氏都好」「雷氏都哈」兩字便混合使用了。(頁26﹣27)
1792年,昔日普羅旺斯公爵的美食大臣布庇里(Beauvilliers)創設了第一家高級餐廳「倫敦大酒館」,許多皇家派人物皆是座上賓。(頁27﹣28)
1840年起,巴黎開始用菜單來代替一盤盤標上價錢的菜。(頁28)

*有名望的餐館與它們的顧客群(頁31﹣37)

如1675年開業樂普寇咖啡館(Le Procope),其常客有伏爾泰、盧梭等人。1893年的美心酒店(Maxim's),則吸引了畫家、朝臣、貴婦等。
十九世紀,拉雷尼耶巿的格里默(Alexandre Grimod)出版《美食年鑑》及《滋養年代》;布里亞﹣沙巴琳(Brillat-Savarin)著有《美味生理學》(1826),開啟了餐飲文學。

摘引自波萊特.吉侯丹(Paulette Girodin)著,曾明譯,《法國餐飲》Restaurants et restauration en France,臺北:麥田出版,2002

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

自調果汁

石榴/蘋果/百香果
pomegranate/apple/granadilla
grenade/pomme/granadilla
ザクロ/リンゴ/パッションフルーツ